最难高考/毕业季,航天就业向何方
01.“贬值”的学历,“难招”的萝卜
根据教育部官网公布数据,2023年,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291万人,比去年增加98万人,再创历史新高。自2019年高考人数创下近10年来最低记录(1021万人)以来,高考人数出现了逐年上涨的趋势。2020年,高考报名人数为1070万人;2021年1193万人,2022年1194万人。
其实不仅高考,考研人数也在逐年递增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增大,各企业用人门槛在不断提高;另一方面,随时后疫情时代来临,部分职场人自我提高的需求增长较快。有网友戏称,近年来学历在不断“贬值”。
在普遍学历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,航天相关领域企业的招聘门槛也有“水涨船高”的趋势,不论体制单位或商业公司。985、211、三清……这些标准开始成为部分岗位招聘的标配。
然而,“萝卜”变多了,“坑”却没有大幅增加,就业形式依然严峻。呈现的实际情况是,求职人员更纠结,招聘企业更谨慎。
在某航天企业接近招聘业务的小兰透露:一般类岗位的招聘要求确实有所提高,但核心专业人才依然稀缺。以校招为例,现在对毕业生来说可选的机会很多,企业性质、待遇、户口、个人发展等都是毕业生的考虑因素。
02.企业招聘需求大相径庭
根据相关机构统计,美国主要航空航天企业的员工人数从6千到15万不等。人数最多的部门集中在技术工人、火箭研发、卫星研发等专业(2020年数据,另一说法2022年美国SpaceX公司人数已突破8000人)。从历史增长来看,SpaceX公司员工人数快速增长在2010年以后,此前的8年一直在千人规模内。
图源/小火箭
我国的商业航天产业尚在起步阶段,大多数公司规模人数均较小,专业细分也不够集约。例如,绝大部分商业火箭公司的规模在千人规模内,甚至部分较早期的公司只有数十人。
图/部分商业火箭公司人数规模,猎聘网,统计时间2023.6
由于各企业本身体量较小,且发展方向和阶段有所不同,体现在招聘数量需求上就呈现出较大差异。不过,虽然各企业公开招聘数量差异较大,但与设计研发、试验生产、市场销售相关的岗位,普遍是行业“刚需”。
如果对比SpaceX公司前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员工人数,国内绝大多数商业航天企业还是在良性发展道路上。不过,根据国内商业公司的过往案例,融资能力、资金状况、产品情况、商业化能力等因素,或许都会对招聘需求和员工人数产生影响,各企业还是应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,不必盲目对标。
相对于中美的商业属性的航空航天企业,我国传统航天企业在规模上更大,专业领域更细,隐性福利更多(如户口、住房、补贴等),但显性的薪资待遇可能是相对的短板。
一位参加过多场航天校招的学生坦言:航天行业的薪资待遇与其他行业比确实有所差异,但如果考虑落户、住房、职业发展路径这些“硬”条件,很多同学会优先选择体制单位。近几年,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,也让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。
03.待遇条件各有千秋
据公开信息,SpaceX公司员工的平均年薪约90279美元,折合人民币60余万元。相对于苹果、亚马逊、波音、洛马等其他体量公司,基本属于美国同类型科技企业的平均水平。
国内商业航天企业薪资待遇则呈现差异化区别。根据职友集网站统计数据,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,待遇条件也有所不同。一般对于应届生、本科生,大多集中在17K—29K(月度)的范围。
图/部分商业火箭公司薪资待遇数据,2023.6(体制单位未统计在内)
而针对硕士博士,行业平均薪酬大致为30K—50K左右。如果按每年12-14薪计算(一般参与产品、项目岗位还有额外奖金、绩效等),折合年度收入约40-70万。
相对于普通商业企业,具有“大厂”背景的航天公司在待遇上或许更为“大方”,以部分卫星企业的公开数据为例,吉利旗下的时空道宇公司在同类卫星公司中待遇数据更为好看。(编者按:仅根据公开数据统计,非调查报告,实际情况或有较大差异)
图/部分商业卫星公司薪资待遇数据,2023.6(体制单位未统计在内)
就职于某航天企业的小白透露:相比职能部门,研发类岗位的待遇水平更好。不过如果对比商业公司,传统体制单位在期权、绩效等激励措施上更差一些,同时在人文环境上,少了一些创业文化,多了一些体制观念。
04.何去何从,听听“过来人”的建议
针对航天相关专业报考和就业offer的选择,在知乎、脉脉等相关平台上常见热帖、热评,其中不乏比较尖锐的观点和个人情绪的表达,但更多是行业"过来人"较为中肯的建议。
对于航天就业的规划,总结下来,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。
1、看趋势,看大势。
研究大政方针。尤其是从中央到地方,针对航空航天产业方面的指导政策、意见、规划等。养成看《新闻联播》、浏览政府网站和时政新闻的习惯。航空航天产业中,被写进十四五规划及各地发展纲要的内容(如卫星互联网、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等)或许是可放心选择的方向。
参考前几年的共享经济、教育培训、互联网金融……某个行业的发展远景、兴盛与否其实大多早有预兆。如同93版三国演义片尾曲的歌词:“兴亡谁人定,盛衰岂无凭?”。
2、看企业,看环境。
听其言,观其行。考察一家企业是否靠谱,一方面要听其说了什么,在各类公开场合、媒体的新闻、发布内容;另一方面还要看其做了什么,实际开展业务时,主要产品、布局、商业情况等内容。从而综合判断是在做事情,还是在画大饼。
同时,观察行业内的政府和资本动向。如政府基金、知名资本方投了哪些公司,看好哪些赛道。往往这些机构的尽职调查比普通人能获取更为全面的信息,相当于为求职者做了背景调查。
对于体制单位的岗位,还需考虑各协作、兄弟单位的关系,行业有无整合、改革的可能,甚至单位领导未来可能的变动。(如升迁、调任、“落马”等)
另外,各类社交网络平台,以及行业内人员的口碑和评价,有些也可作为参考(需甄别信息真实性)。如果能有靠近目标企业或在职的关系熟人,侧面了解下内部文化、环境、风格,也是不错的一种方式。
3、看待遇、看条件。
求职绕不开的是具体待遇条件,如同前文所述的各企业公开招聘职位和薪酬待遇等信息。一般来说,薪酬要综合考虑几个要素:即,个人前序职位待遇(或期望待遇)+行业平均水平+职位稀缺性+企业实力。
同时,除了薪资外,职业发展路径、汇报关系线条、业务流程情况以及有无其他激励或考核条件(绩效、奖惩、期权等),也应是重点关注的内容。
4、看个人发展。
对毕业生来说,个人家庭情况,意向发展地区,有无落户需求等内容,或许是优先考虑的因素,尤其三方协议、社保等内容。这些也需要根据前文第2、3点综合考虑,毕竟商业航天仍在起步阶段,与其他创业赛道发展情况类似,行业内也出现过企业毁约offer的传闻。
对于社会求职人来说,个人婚恋情况、子女入学需求、未来生活区位、人才住房福利等因素则更为重要。不过需要考虑的现实情况是,体制单位往往“僧多粥少”,在隐性福利上,商业公司或许机会更多。同时对于个人能力、岗位重要程度以及企业忠诚度等也是考验。
总之,面对愈加不确定的就业形式和外部大环境,也许每个人能做好的只有确定好发展方向,并努力提高自身能力。当下,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变化。
祝每位准航天人一路顺风。
(根据受访者要求,文中人员皆为化名)
参考及引用:
猎聘网https://wow.liepin.com/t1009641/878bbe06.html?mscid=s_00_pz0;
职友集https://www.jobui.com/;
知乎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488772967
光明网、小火箭公众号、百度百科、wiki百科及网络公开信息等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,
部分图片难以确认原始出处,如涉嫌侵权,请联系后台。
往期推荐